学院概况

School Profile

| 院长致辞

院长致辞

1668478020682927.jpg


满井苍苍,钟灵毓秀,风华显赫,钢铁摇篮。承蒙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和鼎力支持,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科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史,硕果累累。学院全体师生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和不懈努力,植根于科大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优良传统,奋力前行。奉献,创新,突破,发展,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学科持续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谱写了材料学院发展史上的动人诗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有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防973首席科学家1人、全职外籍教授3人。有1个科技部“国家863计划高技术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材料学科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该学科由我国最早设立的金相及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金属物理等专业发展而来,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属3个二级学科均为首批全国重点学科。目前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方向)。

北京科技大学一直引领我国材料学科的教育和教学改革。由柯俊院士主持的“大材料”人才培养项目,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大材料”教学体系已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近年来,又开展了拔尖科技人才(理科试验班)、国际化人才(国际班)、卓越工程师(卓越班)以及校所共建(纳米班)培养模式的探索,得到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立项支持。2014年在总结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挥材料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于改革开放近30年之际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国内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单位。2009年,本学科批准为“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材料实验中心批准为“国家教学示范实验中心”;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率一直在97%以上;每年有100名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被国外大学录取;“材料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先后有3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9篇获提名奖,8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本学科拥有一流的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平台和条件,科技成就卓著。有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投资在远东地区建立的“亚太腐蚀与防护中心”1个国际研究机构、“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和1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装备总值超过3亿元。“十二五”期间,本学科承担的在研项目1215项,其中主持973项目3项、863课题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7项,实到经费6.01亿元,其中纵向经费3.52亿元、横向经费2.49亿元;获得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3项);出版箸作48部,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论文4726篇。“十三五”以来,已经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在Nature上发表钢铁材料重要研究论文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依托本学科主办的“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已成为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讲坛之一。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近3年主办国际会议百余次,承担了国际重大合作项目11项。1人担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5人在国际材料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担任主编。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科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在2012年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材料学科排名第二;据美国ESI数据检索,我校材料学科SCI论文数量一直稳居全球该学科领域的前1‰,2010年全球排名16位,2011年排名13位,2013年排名第9位。2016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我校名列2016-2017年材料类大学第1。

回首往昔,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材料学院的师生员工携手并肩,共图奋进,在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我们真诚地希望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朋友继续对材料学院的发展、建设予以极大地关注和支持!材料学院全体师生必将胸怀新的历史使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北科梦、中国梦励精图志,拼搏进取,谱写材料学院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地址: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 |京ICP备:13030111号-1